2019年教师资格面试教案:数学《图形的放大与缩小》

教学

内容

图形的放大与缩小

时间

分配

讲授

练习

15分

25分

教学

理念

有效地组织学生动手操作,探索知识形成过程,发挥教师组织者、引导者与参与者的作用。

教学

目标

1.结合具体情境,使学生理解图形按一定的比进行放大或缩小的原理。

2.能按一定的比,将一些简单图形进行放大或缩小。

教学

准备

实物投影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一、揭示课题

1.你见过下面这些现象吗?

出示课文插图。

问:这些现象中,哪些是把物体放大?哪些是把物体缩小?

1把物体缩小;图234把物体放大。

2.今天,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一内容。

板书课题:物体的放大与缩小。

二、探索新知

1.教学例4

1)出示图形

要求:按21画出这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。

①“按21放大”是什么意思?

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,然后教师说明。

师:按21放大,也就是各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。

②说一说放大后图形的边长。

原来的边长是3倍,放大后图形的边长是6倍。

  画一画。

学生在方格纸上画一画,然后展示学生的作品。

3)出示图形。

要求:按21画出这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。

4)出示图形。

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●第三单元比例●比例的应用●第三课时教学设计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要求:按21画出这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。

5)讨论。

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,有什么相同的地方?有什么不同的地方?

3.练一练。

如果把放大后的三个图形的各边按13缩小,图形又发生了什么变化,画画看。

1)按13缩小是什么意思?

通过交流,使学生明确按13缩小就是各边长度缩小到原来的。

2)学生尝试画一画。

3)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作品。

4)想一想。

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,有什么相同的地方?有什么不同的地方?

4.课堂小结。

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,所得的图形与原来有什么相同的地方?有什么不同的地方?

三、巩固练习

1.完成“做一做”。

2.完成课文练习九第12题。

四、布置作业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物体的放大与缩小

 

展示学生的作品

课总

后结

本节课是一节动手实践课,教学中,我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,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图,感悟知识、发现知识。在这个过程中,学生完全是学习的主人,而教师只是辅导性的导,本堂课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都充分地得到了激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