栏目索引
相关内容
教学
内容
练习课
时间
分配
讲授
练习
12分
28分
教学
理念
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,激励学生学习兴趣,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,说实话的机会,引导学生回顾和整理相应的探究过程,让学生归纳、类比和总结的能力。
教学
目标
通过练习,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正、反比例的意义,熟练掌握判断正、反比例关系的方法,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分析、比较、抽象、概括能力。
教学
准备
习题卡
教
学
流
程
一、基础练习
1.判断下面各题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比例,如果成比例,是成什么比例?
(1)每公顷产量一定,播种的公顷数和总产量。
(2)总产量一定,每公顷产量和播种的公顷数。
(3)从A到B地,所用时间和行走的速度。
(4)一个人的年龄和他的体重。
2.判断下面一些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。为什么?
(1) 除数一定, 和 成 比例。
被除数一定, 和 成 比例。
(2) 前项一定, 和 成 比例。
后项一定, 和 成 比例。
3、判断下列关系中,两种量是否成比例?如成比例成什么比例?
d×∏=C X×8=Y a×h×=S
( )一定 ( ) 一定 ( )
二、对比练习
上面各题学生作出了判断,并说明理由后,师指出:比值一定,也就是商一定,成正比例。因为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,除法运算的结果商相当于乘法算式中的一个因数,即Y=KX,K一定。所以判断成正、反比例的方法,可以统一用乘法关系式来判断。把题目中的三种量列成乘法算式。如果一个因数一定,另一个因数和积成正比例,如果是积一定两个因数成反比例。
1.利用乘法关系式判断:
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●第三单元比例●整理和复习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
教
学
流
程
(1)每本书的单价×本数=总价 速度×时间 = 路程
一定 ( )比例 ( )比例 一定
(2)3X=Y Y和X( )比例
(3)Y和X( )比例
2.引导学生总结判断规律:一列(列出乘法算式)、二找(找出定量)、三判断(积一定,则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成反比例,其他情况则成正比例)。
三、深化练习
1.利用判断规律,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成不成比例?如果成比例,成什么比例?为什么?
(1)房屋面积一定,铺砖块数和每块砖的面积。
(2)差一定,被减数和减数。
(3)圆的半径和周长。
2.从汽油的千克数,行的千米数和行1千米的耗油量这三种量中,分别
说出谁一定时,谁和谁成什么比例?
3.从每千克花生榨油千克数,花生的千克数和花生油的千克数这三种量中,分别说出谁一定时,谁和谁成什么比例?
四、布置作业
板
书
设
计
正反比例的判断
判断规律:一、列(列出乘法算式)、
二、找(找出定量)、
三、判断(积一定,则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成反比例,其他情况则成
正比例)。
课总
后结
本堂课,是一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的课。教学中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,没有束缚学生的思维,而是顺从学生的思维规律,鼓励学生大胆讨论、发言、交流,后总结出正、反比例的判断方法。这样,整堂课的教学,学生的学习兴趣浓,积极性高,成就感足,理解和记忆也就自然较为深刻。
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●